2024年8月,我司参与实施翁源县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网补短板项目,汇集200技术力量下村深入走访调研,与政府、村民共同制定接地气的技术方案,真正因地制宜、做好一村一策。引入多种尾水资源化利用设施,让村民从不愿意用、被动用,到愿意用、主动用,形成自用自管模式,从而大幅降低运维费用。在县委县政府高位推进下,县、镇、村建立三级联动机制,与项目部紧密联动,实现“百日攻坚1000村”。对比传统模式,建设成本减半,翁源县治理覆盖率从34%跃升至98.2%,成为全省资源化利用典范。
主要做法:
一是机制创新。翁源县坚持整县统筹,高位推动。建立县镇村组四级联动协调机制,各级领导干部担当作为、全情投入,加班加点,实现了四级联动和专班协调。
二是技术创新。积极探索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新模式,实现多项资源化利用技术路线创新,如:将农污的大站转变为小站、大网改为小网、从依赖电力变为无电运行,同时实现尾水处理的多样化、生态化与融合化。
三是模式创新。项目采取整县打包EPC模式,整县统筹推进,统一规划、统一设计,统一建设、统一管理,并积极推动农污设计与施工全面融合。
四是运维创新。项目同步推进农污治理与农污运维,探索打造农污资源化利用的整县运维管控模式。
2024年11月,广东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推进会暨培训班在韶关市翁源县举行,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、厅长刘棕会,韶关市委书记陈少荣,以及省直有关部门、各地级以上市和涉农县农
污治理牵头部门负责同志,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同志近400人出席会议,并实地考察了翁源县坝仔镇半溪村、珍珠村两个农污资源化利用示范点。
坝仔镇半溪村——单户+联户庭院利用模式示范点
根据村庄地势高低起伏的特点,进行细化的分区资源化模式建设。同时利用肥水储水池和简易浇灌工具等配套设施,将村庄内“四小园”作为受纳体,实现庭院、农业生产、景观生态等资源化利用,破解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难题。
建设成效
①建设投资小:本项目总投资约10万元,人均投资不超2000元;
②建设周期短:本项目建设周期约15天;
③村民参与、村民受益、村民自行管理,运维可持续。
坝仔镇珍珠村——联户农业生产利用模式示范点
分区分片进行资源化利用治理改造。合理利用现状管网,遵循“因地制宜、就地就近、生态循环的原则,建立从农户至受纳体的完整路径,包括污水户内处理、污水输送、污水储存与预处理、污水消纳利用等环节,将村划分为若干个片区,建设了多座资源化利用预处理站点。
建设成效
①大站变小站、大网变小网、有电变无电;
②超过200人村落分区分片后,按照资源化利用模式进行农村生活污水的建设;
③根据农田消纳能力,设置便民的肥水取水点,多种资源化利用方式相结合。